當下有一種去GDP化的思潮甚囂塵上,認為GDP是導致中國經濟高能耗、低產出的罪魁禍首,要轉型升級,就要去GDP化。任何事物都要辯證地分析,從某種程度上來講,目前綜合實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用GDP來衡量是科學的,也是合理的。
中國經濟要繼續獲得強大的動力,制造業是重中之重,所以“中國制造2025”是以中國經濟跨入世界經濟強國為目標而提出戰略,有人拿“中國制造2025”跟德國“工業4.0”相提并論,我認為是不合適的,它們完全是兩個概念、兩種路徑、兩個目標。
“中國制造2025”是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個目標,一個要求,是指在2025年中國制造業要步入世界強國的行列,如果世界制造業強國有二十個,中國低限度要排在第二十位,到2035年中國能夠排到中等水平,到2049年,100周年時,中國制造能夠排名前列,這是“中國制造2025”的目標。而德國現在已經是世界制造業前三強,德國的“工業4.0”是什么概念?“工業1.0”是機械制造,“工業2.0”是電氣與自動化,“工業3.0”是信息化,“工業4.0”是智慧化。“中國制造2025”跟德國“工業4.0”不在一個層面,它們之間還有三十多年的差距。如何通過我們的努力去縮小這三十多年的差距,如何借鑒德國的管理技術,使我們盡快在工具上達到平等,實現彎道超車,盡快達到德國的水平,這是“中國制造2025”面臨的一大挑戰。
中國制造2025”的內在要求是對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。中國經濟通過過去粗放式的管理方式,野蠻式的管理方式已經很難獲得持續性的高速增長,過去在人均GDP2000元到10000元時,經濟還能保持較高增長速度,但當人均GDP達到10000元時,經濟增速就會跌下來,因為那種原始的、破壞環境的方式會破壞經濟發展,不改變就會摔跟頭,就會頭破血流,“中國制造2025”正是對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的明確要求。既然要進行結構性調整,那么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到底如何?第二個問題,我要說說我對中國經濟的看法。一談起中國經濟,甚囂塵上的低迷論、倒閉潮讓我們忽略了,或者說刻意忽視了中國經濟的真正面目。確實我們看到很多負面消息,工廠倒閉,老板跑路,抓的抓,逃的逃,政府大量的基礎建設投入,房價調控不得力,貨幣超發,廣義貨幣供應量(M2)居高不下,通脹壓力大,等等,壞消息連著壞消息,似乎中國經濟真的一蹶不振,陷入低迷了。
事實真的如此嗎?中國經濟真的低迷嗎?讓我們看看數據,看看中國經濟怎么低迷法?中國經濟從不足3萬億的GDP變成了2016年的11萬億的GDP,低迷嗎?經濟增速每一年都在6.5%以上,低迷嗎?中國經濟根本不低迷,全世界都羨慕中國經濟成長的速度。再來看看倒閉潮,2014年工商總局登記新設立的企業有300多萬家,2015年有400多萬家,2016年有500多萬家,如果我們不考慮倒閉死亡的企業,每一年新生“嬰兒”的數量成長速度非常快。倒閉潮只不過是死了一些“老人”,而新生的“嬰兒”比死去的“老人”多得多。說中國經濟低迷,只看到死亡看不到新生,不是中國經濟出了問題,而是我們的心態出了問題。用悲觀的眼光,看到的就是倒閉,而用樂觀的眼光,看到的就是新生,就是陽光,就是進取。